1979年1月中仪公司再次从机械公司分立,发展潜力强劲,外商追着要求建立服务站和保税库,房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1986年1月“中仪技术服务公司”租用北京展览馆招待所的两排平房挂牌营业。不管业务工作多么忙碌,一有房源的信息,职工第一时间报告,班子成员几乎倾巢出动。当年情景,历历在目,愚笔拙言,简录共飨。
北京工业学院(现名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开发公司(简称北工)和海淀区开发办(简称开发办)合作建筑了位于白石桥路乙7号的两层小楼,外表白色,俗称“小白楼”。因为是两家的财产,一个不大的面积被分成对称的南北两半。南面属于开发办,北面属于北工。那年头,与学校搞“合作”,必须要有“相关理由”。开发办承诺给北工配备一套从加拿大进口的电子计算机,供教学使用,成为取得小白楼用房的前提条件。但是,没有兑现。争执之后,双方达成一个妥协的解决办法,如果北工能够一次性给开发办30万元,开发办放弃使用南半楼。急于找房的我公司,一口答应完全满足北工的条件,同意预付三年租金,让北工赶快了断与开发办的关系;提供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给北工使用,我们公司爽快答应,这就符合了校方的原则立场。于是,1986年9月30日,公司顺利地搬进了“小白楼”南面的一层和二层。技服有了一个像样的办公室,走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中仪先进电脑服务站站长刘安乐老师既是“牵线人”,又是“参谋”,对我们公司与北工的这一步和往后更多的合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当时,美国DEC(迪吉多)公司与我们公司的建站谈判处在关键阶段,找了许多地方,没有合适的站址。对方提出:“如果在小白楼上加盖一层给DEC服务站单独使用,协议马上可以签。”我们立刻表示,不管有多大困难,这个条件可以做到。当时,公司内很少有人相信我们不是在开玩笑。在北京市十分严格管理建房的年代,修改一张图纸都非常困难,要在已建成的楼房上加盖一层,谈何容易。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加盖”的申请,得到了北京市规划局的批准。1989年3月,中仪-迪吉多北京服务站和培训中心开始在“加三层”工作。随之,“小白楼”的名声广泛传开。为了这小小的“加三层”,北工校长朱鹤荪和北京市规划局局长平永泉给予我们全力支持和关心,北工的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在许多朋友当中,钟希圣老师的努力和合作也难以忘怀。
进入小白楼,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没有自己的永久性楼房;二是面积不够大。因此,“找房”的努力,没有停止。
在租用“小白楼”之前,公司与北京油石厂招待所已经谈了几个月。该招待所位于西直门外百胜村六号,离三环路约80米,南临北京计算机学院;三层楼房,客房34间,除已经出租的两间外,可出租25间。一旦我们租用后,不再接待社会人员;三层为油石厂职工宿所,单独开门。每间使用面积16平方米,另外有洗澡间、厕所和食堂可公用;提供水、电、暖气和服务员,电容量120KVA,可以满足我们公司的业务需要。
每间租金¥5,000元/年。房子可以改造,厂里没有钱,可由厂里报建,租方出钱。
“一线班子”成员认为,房子价钱合适,改造之后长期使用,可以解决建立新站库用房问题,拟租用。总经理否决,原因不是独家独院。
阜成门93号,北京光学所,初步看了一下,不是临街房子,进出不大方便,房屋权属不明确,没有深谈。
北京轻工展览招待所,北医三院附近,房子质量属高档,可出租半年至一年。
技服班子意向:租期太短,安排困难,不予考虑。
北京航空学院南侧小楼,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人造大理石,铝合金,可租10-20年。
技服班子意向:价钱贵,交通不便,否定。
海淀镇供销社、北京大学西门附近,展览厅700平方米外加6间办公室(约100平方米),年租金25万元。
技服班子意向:不实用,价钱贵,否定。
3209厂,翠薇路商场南面,四层楼,可出租二层,每层1400平方米。
技服班子意向:交通不便,否定。
大钟寺一片空地,30亩,每亩7-8万元,可以有建设指标。海淀区政府人员介绍。
技服班子意向:远水解不了近渴,否定。
广外六里桥80间平房,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卖价约330万元。
技服班子意向:经过多次观测,周围环境不好,否定。
六里桥小井丰台医院,二层楼房,约5000平方米,卖价330万元,深谈之后,上级不同意卖。
北京计算机学院合作盖楼,已批准盖六层楼,可以盖十六层,其中十层由我方出钱,建成面积与对方五五分成。另外,马路对面150亩地,可以盖高技术服务大楼,吸引外商投资,使用50年,外单位不能挂牌。
经向北京市规划局了解,计算机学院对面150亩地,计算机学院要了几年,没有批给。
盛唐饭店。 原来兵器部勘探公司与海淀建筑公司基建队签订合作建设“万泉饭店”协议,饭店6000平方米, 宿所6000平方米;海淀方出地皮和施工,勘探公司投资640万元;后改名为“盛唐饭店”,已经盖成4层,每10天盖一层,预计年底结构完工。但是,兵器部勘探公司认为职工宿所太远,不合适,饭店经营不会好,愿意以每平方米1400元出让5000平方米。公司进行了认真研究,感兴趣的是办公楼,对宿所和饭店不感兴趣,修改用途的合法性有疑问,不敢拍板。很快被别的单位接手。
北京地毯三厂,东四九条。4160平方米,有锅炉房,水、电齐全。底价600万元。拟用作富士通库及其他合办站。中间人拿2%或三间房作为佣金。公司同意买。北京市不同意卖给系统以外的单位。未果。
白纸坊,北京市商业学校。楼房质量很好,周围环境也不错。可是上班来回要通过长安街,交通堪忧,只好作罢。
华海大厦位于清华园南面五道口地段,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海淀区政府合建,希望将可以单独开门的一半面积出卖,换取资金作科研开发经费。我们公司与清华大学电子系签订草合同,付出了50万元定金。 成交价比较便宜,我们心里很高兴。对方保证给我方永久使用权,但是无法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我们担心,一旦政府干预,鸡飞蛋打,因此变换手法,要求对方与我方补签一个50年租赁合同,按照买卖价支付全部金额,避免“非法买卖”的风险。 但是,清华大学方面说海淀区只允许卖出、不允许出租,也不允许我们与海淀区有关部门见面。我们怀疑对方是权宜之计,用我们的资金作周转金,渡过困难后毁约。因此,紧急追回了定金。
位于海淀南路的“海南饭店”,是海淀公安局与外地一个单位合建的。外地那一家资金不能到位,海淀公安局正在物色新的合作伙伴。经人介绍,我们公司有意参与合作,交了25万元定金。双方谈得不错,认为在业务方面还可以发展互补关系。但是中间人提出要提成。我方坚决不同意。撤销合作,追回了定金。
在“小白楼”加盖三层的过程中,施工单位林业建工队的满恒才队长提起马甸一块林业局的地皮已经被北京市征用,准备盖一座商用楼,与其配套的还有旁边两幢楼。商业楼由北京市旅游商品公司承担,自筹资金。1988年11月的一天晚上,中仪总公司总经理张宝和和北京市旅游局领导在聽鹂馆见面,谈得非常投缘,当场以中仪技术服务进出口公司的名义和北京市旅游商品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于双方互相信任,上下一致,诚心合作,公关得法,顺利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工程于1991年12月14日开工,1992年11月12日封顶。虽然,六层楼不算高,建筑面积16700平方米也不算大,但是对于那个时期,克服那么多困难才盼来的这个楼,在中仪人的心目中是一座巍巍挺立的高楼,因此命名为“中仪英斯泰克大厦”。从此,技术服务有了自己的家。20多年过去了,这座产权完全属于中仪公司的大楼,为中仪积累着不菲的财富。在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谢合作者刘亚洲、吴才忠,杨琪,老侯等老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很难有这座楼。我们也不能忘记当过“村长”的尹德华,做好回民的工作使我们顺利施工。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仪人多么渴望有自己的家,中仪英斯泰克的技术服务办公楼和站库场所是最突出、最迫切的焦点。中仪人对找房、找楼的信息十分敏感。正如司机们说的:“东找房西找房,踩破鞋子一大筐。”上面白描的故事,并非英斯泰克和“楼”的全部史实,只是我浅薄记忆中的星星点点,写出来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这里没有提及“资金”的问题,其实在当时的土地政策和财务制度下,两者都被严格制约,每走一步都需要纵横协调,集体奉献。水珠折射阳光,“中仪人”是很棒的团队。(中仪公司退休干部李有明供稿)